作者:斑马
首发于原创号:油炸绿番茄(tomato2050)
这一年我接触了十几个不幸福的女读者,她们来找我倾诉,开场白总是惊人的相似:
“从小到大,我就是那种典型的乖乖女。”
如果乖的层面只停留在得体、有教养,尊重他人,那么乖孩子的确是完美的范本,教育的目标。不过可惜,更多父母对乖孩子的标准是安静、顺从甚至对自己言听计从,从不给家里添麻烦。
这类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省心”,不顶嘴不抬杠,家长会绝不担心被老师留下,找大学挑专业选工作全听你安排,甚至嫁人都是你亲自把关过的。你摇头的事,他们绝不敢提第二次。
孩子太乖太懂事,甚至连叛逆期都没有过,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当然不。
人一生会有两次逆反期,一次是幼儿期逆反,一次是青春期逆反(六岁左右,还会有个中间反抗期,我们暂时忽略不计)。
两个反抗期的孩子都会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少年具有“成人感”。
一次是身体上觉得自己长大了,一次是心理上觉得自己独立了。第一次反抗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身体的掌控,第二次反抗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逆反期的孩子,可能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包括很多从前很“乖”的孩子。你需要的不是否定孩子的逆反,而是聚焦逆反期出现的不良行为,加以纠正引导。有些家长不能正视逆反现象,毫不掩饰地表达失望:“你以前很乖的,现在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逆反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孩子叛逆是因为他们想成为大人,想要证明自己,追求和大人一样的平等独立被重视。只有经历过迷茫,冲动,挣扎,反抗,才能成长。
再回首,我们甚至会讨厌那个时期的自己,没钱又没脑,空有一腔热血,但是正是曾经的那个“我”,成全了今天的这个“我”。
叛逆是茧,破茧才能成蝶。一个孩子跳过了叛逆的阶段,就失去了真正成长成熟的机会,早熟的人最晚熟。
乖孩子的养成大概分两类,第一类是被强行纠正的。当孩子想要一件在父母看来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时,多少父母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不服气,一巴掌抽过去,还不改?再来一巴掌,这是最传统的中国式教子。棍棒底下出的不是孝子,是顺子。恭喜你,成功培养出了“乖孩子”。
蒙台梭利女士就曾经专门写过文章:
如果孩子们给你的回应是愤怒,反抗,结果反而更好一些,至少表示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今后的发展也许就会很正常。可如果他们以改变性格或非正常的方式来回应,就可能是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创伤。
这类孩子长大后往往畏惧权威,胆小怕事,缺少反抗能力,习惯性取悦讨好别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弱。
芳华里的何小萍就是典型,她在家被欺负,到了部队被排挤,但是不敢发声,不敢反抗。顺从了二十多年,后来突然被树成了英雄,精神世界一下子崩塌了。
第二类是从小被忽视的。这样的孩子天生安静、迟缓、守纪律,喜欢默默待在角落,不擅长表达自己的内心。他们是家长老师最容易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对象,但是他们的感情需求却最容易被忽视,导致孩子的内心冲突得不到关注与解决,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可是偏偏对这些“省心”的孩子,老师家长却浑然不觉,甚至以此为傲。
上海冰箱藏尸案轰动一时,朱晓东将妻子杨丽萍杀死,残忍将其分尸并藏匿于冰箱中超过三个月。杨丽萍就是这样一个乖乖女,安静温顺,没和谁大声说过话,也没和谁红过脸。受了委屈时,就自己躲起来,偷偷哭。
朱晓东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渣,花心,冷漠,无情,没有正式工作,但是长得帅,会玩音乐,养冷血动物。这样的人设看上去是不是特别眼熟?没错了,这不就是最受青春期女孩欢迎的男生类型吗?十五六岁的少女,心中总有些坏男孩情结。
这类男人踏入社会后并不会太受欢迎,因为我们有了更成熟的择偶观,男人的责任感是比皮囊重要得多的东西。但是杨丽萍的爱情观显然仍停留在小女孩时期,因为她从来没有真正长大过,她内心对独立和自由的向往被严重压抑了,这样的坏男人对她有着致命吸引力。
看这个新闻的时候,特别难过,多漂亮的女孩啊,工作也出色,曾经是学校里的优秀老师,原本应该有大好前程,她的父母大概就是对女儿太放心了,才会从女儿的神态里捕捉不到她婚姻不幸的蛛丝马迹,才会不见女儿三个月之久还没有警觉。
不怕孩子调皮叛逆,就怕他太乖。教育决不能够“会叫的孩子有奶吃”,越乖的孩子越不容忽视,要给他们充分表达的空间,鼓励他们打开内心世界,拥有独立的人格体验。
我很乖,不代表我不需要被爱。每一个乖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被困住的灵魂,等待你去解救。
孩子,你不可以坏,但是千万别太乖。
斑马:青年作家、咨询师,壹心理最佳专栏作家,公众号【油炸绿番茄】(ID:tomato2050)创始人,微博:斑马的后花园。新书【从今天起,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各大渠道同步热卖中。
课程推荐:后现代精神分析——养育客体关系经典理论工作坊
关于“我是谁”?
▼
“我是谁”是每一个人关心的话题,
而“我”是由我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而来的,
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的是:
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而这种初期的交流和连结,
决定了以后一生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
客体关系是精神分析学中
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理论分支,
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
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强指导性、适用性。
用于探讨在精神分析理论框架中的人际关系,
尤其是,
婴儿与母亲的关系
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的成长。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课程时间:
2018年1月26~28日(3天)治疗篇
2018年4月29日~5月1日(3天)理论篇
1、系统性: 全年分两个时间段(共6天)进行系统培训,确保有充裕的时间来完整、系统地学习客体关系;
2、 渐进式: 从理论到实操,循序渐进,逐步进行消化吸收、思考总结及实操运用;
3、实操性: 课堂中老师将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案例,现场进行案例讲解与督导。
导师介绍:
李鼎智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前院长、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学士;长期从事心理疾病治疗;1988年特聘为同济医科大学精神医学的临床带教老师, 2004年获得美国临床催眠治疗师协会(A.C.H.E)颁发的临床催眠治疗师的证书。
李鼎智是国内最早开始进行催眠治疗的心理治疗师之一,有着二十多年临床催眠治疗的经历,并获得劳动部就业指导培训中心第一批所颁发的催眠保健师教师资格证。
课程提示信息:
主办方:上海市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原华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
授课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7号华师大体育馆113室
报名热线:021-62233995、62233803
【报名手机】
沈老师17717675853
韩老师17717397812
胥老师177176797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