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即将隆重举行,,也是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回眸党的十八大、学校第十三次以来浙江大学走过的光辉历程:解放思想,带来了新视野;深化改革,带来了新动力;抢抓机遇,创造了新业绩。过去五年多来,浙大师生牢记使命、勇攀高峰,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为了总结过去五年多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振奋全校师生的精神,,满怀信心地迎接第十四次胜利召开,《浙江大学报》、求是新闻网、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校内媒体联手开辟《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本文从人才汇聚角度,对我校过去五年多来的工作进行深度报道。
日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2017年新增院士名单,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吴朝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朱利中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唐纳德·格里尔逊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校党委书记邹晓东第一时间看望了新当选院士。
新当选院士中,既有“土生土长”的浙大人,也有从海内外引进的顶尖学术大师。透过他们以及其他许多浙大优秀教师的成长成才轨迹,不难发现,浙江大学早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沃土,名师高人汇聚的乐园。
“浙大教师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2015年教师节前夕,,。。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人才引进、培育和发展的新机制,努力打造“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将人才汇聚到“双一流”建设的伟大事业上来,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和人民的嘱托。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回首五年多来,浙江大学何以汇聚如此多的名师高人?
竞相奔腾的“千里马”是如何引进、培养起来的?
“人才生态最优大学”又是如何打造和维护的?
梧桐栖凤:加强高端人才引育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发展长河,可谓群星璀璨、名师汇聚。正是因为广聚天下英才,浙江大学才实现了百年传承发展。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更是紧密结合国家科技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学谋划布局,加大加快人才汇聚的步伐。
浙江大学“双代会”
浙江大学2017年“双代会”学校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加快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支撑。要通过营造包容发展环境,搭建一流引才聚才育才平台,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努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大学”。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浙江大学正以求贤若渴的态度,海纳江河的精神,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气魄,广植梧桐,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筑巢栖身”。
许钧,著名翻译家,,浙江大学启动实施学术大师汇聚工程以来引进的首位学术大师。
2016年9月,许钧受聘成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全职加盟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回浙江寻根,到浙大“创业”,在当时的“浙大欢迎您”仪式上,62岁的许钧教授动情落泪。
许钧受聘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许钧教授表示,到浙江大学的这一年多时间,最重要的就是扎根浙大,融入学科。他主要从扩大浙大外语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培养、引导、提携、帮助年轻人,促进学科发展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2017年9月,著名作家毕飞宇受聘成为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他的到来正是许钧教授从中牵线搭桥。“感谢许钧教授,他是我法国文学的老师。去年,他到了浙江大学后,特别渴望在浙江大学的人文教育方面贡献一些力量。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我有幸成为兼职的浙大讲座教授。”毕飞宇说。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表示,人才战略是学校的核心战略,人才工程是学校的“一号工程”。学校要努力打造优良的人才发展学术生态,提供激发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强化人才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良性互动,以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吸引和留住人才。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文件、办法,通过设置求是讲席教授、求是特聘学者等岗位,实施“学术大师汇聚工程”“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等校内人才计划,理顺校内高层次人才梯队与国家各类人才计划项目的对接,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构建具有国际人才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体系。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进一步发挥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的学术引领作用,明晰对“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求是特聘”等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要求,让骨干人才真正成为争取关键项目、重要基地、重大成果的主力军,成为学科建设的领头羊,成为青年人才“传帮带”的导师团。
围绕学科发展需要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聚焦主流主干推动人才工作向高端提升,是浙江大学做好高水平人才、团队引育的一项关键举措。
今年4月,依托园艺学科这一优势高峰学科,浙江大学试点成立了首个学术大师联合工作室——果实品质生物学海外学术大师联合工作室,6位在果实品质生物学、园艺产品采后生物学、植物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等领域有着丰富研究经验和顶尖学术水平的欧美发达国家院士加盟。
“浙大欢迎您”海外学术大师聘任欢迎仪式
工作室的负责人正是不久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唐纳德·格里尔逊教授。他也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生物学学会会员,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在果实品质生物学海外学术大师工作室聘任仪式上,唐纳德·格里尔逊教授代表各位院士发言时表示,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年轻学者愿意与浙江大学开展合作交流,双方的合作应进一步提升学科实力,用科学的力量驱动未来。
唐纳德·格里尔逊院士
实际上,唐纳德·格里尔逊教授早已与浙大结缘,2011年他受聘成为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2017年4月起,他长聘加盟果实品质生物学海外学术大师工作室,成为一名浙大正式教工,主要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在唐纳德·格里尔逊教授看来,浙江大学已是他的大学。
引才重在“引心”,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引育“千里马”的“伯乐”,这已经成为浙江大学师生们的共识。
除了确保科研平台等硬件资源的充分投入,浙江大学还积极营造“重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通过建立人才工作责任体系,落实管理重心下移,将更多学术评价和资源配置权交由基层办学主体承担,赋予院系人才工作更大的自主权;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工作列入班子考核目标;设立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院系自主经费,专项配套用于院系引才育才的人员经费和科研启动经费;评选引才育才奖(伯乐奖),奖励引才育才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推行“暖心工程”系列活动,举行“浙大欢迎您”“浙大祝贺您”“浙大祝福您”仪式等一系列举措,浙江大学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的积极性。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人才工作成效显著,引人育人氛围良好,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人才基础进一步夯实。
2012年至2017年间,浙江大学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文科资深教授9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及教学名师)37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33人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居全国高校首位。
千帆竞渡:激发青年人才活力
在浙江大学,目前45周岁(不含)以下的教师有1824名,占全部教师的51.1%。青年教师正在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
千帆竞渡,驶向未来。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关乎着学校的长远发展。要建成“双一流”大学,创新工作机制体制,激发青年教师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浙江大学副校长张宏建表示,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围绕“着眼一流、合理布局、积极引进、强化培养”的导向,采取多项措施,创新青年教师引进培育模式,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培育和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青年专家学者。
27岁,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浙大“百人计划”研究员,具备博士生招生资格……当这些字眼组合在一起,“美女学霸”陆盈盈在2015年火速走红网络。在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后,面对美国优渥的研究条件,陆盈盈毅然选择回到母校,传道授业、潜心科研。
在201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陆盈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我非常感恩,母校塑造了我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201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陆盈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把我们母校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希望有朝一日我们每个人可以骄傲地宣称:我们来自于世界一流大学——浙江大学”。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作为人才“磁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有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海归选择洄游,进入浙大。
王浩华,浙江大学青年教师。2017年,其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研发了十比特超导量子芯片,成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的超导量子比特的多体纠缠。
王浩华课题组
2010年底,在离开美国顶尖的超导量子计算小组后,33岁的王浩华通过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进入浙大,获评教授,并可在一段时间内不受业绩考核指标的约束。“这项政策对我这样刚刚回国在科研上拓荒,承担着技术难度大、平台建设周期长、实验成本高、配套设施短缺的科研方向的年轻人来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王浩华说。
基础研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产生原创性成果最主要的途径。然而,基础研究工作往往周期长、充满未知性,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为了鼓励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在主观上乐意,客观上具备条件去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工作,“甘坐冷板凳”,2012年,学校正式出台了《基础研究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给予从事基础性、战略性科学研究的教师高于所在学科同类教师平均水平的津贴保障,并推行6年长周期考评,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环境。而这只是浙江大学紧锣密鼓出台的“人才新政”中的创新举措之一。
结合院系教师队伍定编定岗及国家省部青年人才项目和计划,2014年5月,浙江大学启动实施“百人计划”,重点瞄准国际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或副教授相当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培养了一批拥有学术潜质、未来有望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对通过“百人计划”聘用的教师,学校将借鉴国际高水平大学教师聘任的学术标准和程序,试行教师长聘制和国际化评估。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实施三年来,学校“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等申报人数和入选人数均得到较大幅度增长。三年来共报到“百人计划”210人,其中自然科学领域162人,人文社科领域48人。近三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12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59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7人。自然科学领域报到的校“百人计划”人才中,“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等人才计划入选者占63%。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坚持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并重,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关心和培养。从教师进校伊始的新教师入职始业教育培训,到进校后的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制、浙江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简称“紫金计划”)、浙江大学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交叉研究种子基金项目、浙江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出国(境)研修专项计划(简称“新星计划”)、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研修计划、求是青年学者计划、基础研究人才支持计划……浙江大学不断强化青年教师职业生涯指导,加大青年教师科研资助力度,推进青年教师国际化培养,完善青年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从科研平台、生活待遇等多方面为青年教师提供较大的资助,支持青年教师安心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浙江大学新教工始业教育培训
多措并举之下,浙江大学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青年才俊,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制度化环境不断优化,这为学校今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资源保障。
成风化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那么,何为师德?广大教师应该追求怎样的师德?浙江大学如何浸润广大教师于师德师风的甘霖之中?
刚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在浙大学习工作30余年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以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师德”。
姚玉峰
不计国外优厚待遇,学成毅然归国惠泽百姓,姚玉峰是矢志报国的栋梁;勇攀世界眼科角膜移植巅峰,把治疗眼角膜病作为终生奋斗的“光明事业”,姚玉峰是妙手仁心的医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独门绝技授之于人,让更多的医生成为专家,回馈更多需要的人,姚玉峰是医学技术的摆渡人。姚玉峰就是我们身边“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代表之一。
师德,包含着信念坚定的大德、服务社会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精心育人的职业道德、严谨求是的学术品德,、道德品质、文化素质、眼界胸怀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教师事业的高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当好传道者,首先还需要自己先明道、信道,立德方可树人。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更暖人心。
来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感悟“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红色精神,面向小井红军烈士之墓许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庄重誓言……2017年11月17日,面向海外归国教师的第54期“育人强师”学习培训班在井冈山开班。
第54期“育人强师”学习培训班
通过五天的培训学习,老师们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生动的理解,对中国人的崇高信仰、牺牲精神以及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有了更加深刻的领会。“花果飘零终须根,心志弥坚井冈情。雪泥鸿爪应有迹,思来我辈皆英杰。”参加培训深受井冈山精神鼓舞的人文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金进老师这样写道。
自2012年启动实施“育人强师”全员培训计划以来,秉承着“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师德师风”的宗旨,像这样的培训班,学校已举办55期。
通过培训,广大教师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落实“四个服务”,更好地担起了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奉献党的教育事业中书写忠诚和担当。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着力抓好典型示范。
学校加强了身边的先进典型宣传,鼓励引导骨干教师、高层次人才带头示范。求是园中涌现出了姚玉峰、汪自强、苏德矿等一大批有全国影响、社会好评的好教师、好医生代表,。
汪自强在指导蜂农
苏德矿在课堂上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着力抓好教育引导。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以及院系师德建设工作组,,不断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引领,切实推进和保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引导广大教师遵守师德规范、践行学术道德、严守纪律底线。
,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海外归国教师轮训,、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着力抓好政策完善。
学校优化教师评聘考核体系,,引导广大教师将更多时间用在教学上,在攀高峰、入主流、作贡献上更积极有为。浙江大学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引进、评奖评优、职务晋升等环节对师德的考核,对师德失范的实行“一票否决”。
,落实辅导员队伍实行职称晋升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探索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试行新选聘机关管理人员至少从事一年专职辅导员工作的制度,,、专业化建设。
四梁八柱:完善支撑服务保障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人,在于能够引领方向、各司其职又协作联动的各类人才。除了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思想深邃的人文社科学术大师,学校同样离不开的,还有业务精良的专职研究人员,勤勉敬业的管理服务及支撑队伍等。
2017年5月,经过近四年时间的筹建,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正式成立。成立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冷冻电镜学术委员会主任徐涛研究员表示,中心发展的关键在于中心的体制机制,尤其在维持高效、高水平的技术支撑队伍和配套运行经费支持方面,希望今后能得到学校的进一步支持。
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成立仪式
冷冻电镜是解析生物结构的利器,在短短几年间发展迅猛,不断带来令人惊叹的发现。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是被授予在该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三位科学家。
作为浙江大学“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领先创新的战略科研平台,冷冻电镜中心配备了技术覆盖面广泛的设备和齐全的配套装置,这为浙江大学冷冻电镜领域的研发提供了保障。
“过去半年,我们也在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一方面充分考虑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绩效考核、岗位编制等措施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扩大服务范围,努力建设一流的支撑平台,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一流的服务。”冷冻电镜中心主任张兴教授说道。
构建完善适合专业性、技术性岗位特点的人才选聘和职业发展体系,培养形成一支创新务实、规模相对稳定的支撑队伍,正是浙江大学过去五年多来为优化人才队伍体系所做的努力之一。通过大力整合队伍,启动实施“博士后队伍三年建设计划(简称“博千计划”);大力引进高端实验领军人才;优化“求是特聘实验岗”设置;完善分类分级聘岗制度;统筹规划图书信息、出版档案、工程技术、财会基建、后勤产业等各类支撑队伍等,浙江大学不断建强支撑队伍。
2017年,针对高校管理人员国际化交流的需要和特点,浙江大学举办了国际化能力专项培训班。通过培训,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事实上,为推进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浙江大学建立了职责分别、内容丰富、层次清晰的培训体系。
浙江大学国际化能力专项培训班
此外,浙江大学也通过完善党政管理人员公开招聘制度,积极探索完善职员职级晋升办法等方式,积极打造一支胸怀理想、素质全面、能力突出、充满活力的党政管理队伍。
塑造一支能够理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具备法律和规则意识,并拥有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较强行动力的各类人才队伍,是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通过优化人事管理制度,深化薪酬分配改革,统筹推进队伍协同发展,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建立与完善以科学评价、人尽其才为核心的人才队伍体系。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也大力营造凝心聚力、关心关爱的发展环境。本着师生为本的理念,浙江大学扎实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教职工提供一流的工作、生活环境。
在浙江大学,有这样一些私密而温馨的小屋——沙发、冰箱、尿不湿等一应俱全。它们是旨在为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女教职工服务的“妈咪暖心小屋”。这些暖心小屋的建造源自学校通过“金点子”平台征集到的教职工合理化的建议。
“妈咪暖心小屋”
像这样的“暖心之举”,在浙江大学还有很多。
完善教代会和工会制度,完善“书记有约”“校长有约”等沟通渠道;重视解决教职工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如推出“1250安居工程”,设立“爱心基金教职工专项基金”;积极发挥青年教授联谊会、女教授联谊会、教师社团等教师自组织的作用……过去五年多来,通过提供更多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广大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切实增强,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的良好育人氛围正在浙江大学形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牢固树立一流意识、紧紧围绕一流目标、认真贯彻一流标准,以人才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引进培育并举,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提升保障激励水平,增强管理服务能力,深入统筹推进各支队伍建设,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广聚英才正当时。浙江大学将立足求是创新校训,继续秉承“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发展一流学术,作出一流贡献。
标题的谜底
你心中的答案是什么?
是不是和小编想得一样?
让我们再来听一遍
属于浙大的旋律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
❤
浙江大学河南技术转移中心
资源对接 联系我们
电话:0371—55952999
E-mail:hnjszyzx@163.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永平路48号5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