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冰箱价格联盟

医械圈创业太火爆,这4点你一定要知道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鱼跃
  5月10日讯 医疗器械圈,是被资金、产品、创业者、投资人、科学家等共同裹挟着前进的行业,创业高潮已到…
 
  医疗器械,一个极其火爆的创业市场
 
  说医疗器械创业市场之火爆,没有人不信。不管是高起点的创业,还是小打小闹创业,都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从医药人转行路线看,笔者贴身药品行业15年,发现过去几年来,很多搞药的人纷纷投身医疗器械领域,形成了一股大军,特别是涌向操作模式比较接近的IVD领域。
 
  从企业数量看,2017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一类增加了1117家,二类增加了383家,三类减少了177家,整体增加了1323家,总数达到1.6万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从33万家涨到了41万家。现在注册公司容易,但凡自己代理医疗器械的,基本都注册了公司。
 
  从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看,医疗器械领域2017年由国家药监局审批的产品数量达到了1387个,由各地方审批通过的二类、一类产品,更是不计其数。这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创新技术,大量的创新团队,大量的资金投入。
 
  从资本投向看,医械圈的融资情况也很火爆,2017年被披露出来的、有明确融资主体的融资案例有67个,公开的融资金额高达80亿元以上。关注、专注于医疗器械的投资机构、投资人多了起来,做天使的、早期的、中晚期的都有,医疗器械主板上市公司一年能多出十家八家,新三板上市械企则远多于药企。
 
  从政府政策引导看,高层提出“创新创业”的思路,创投界一片沸腾。医疗器械领域,主管部门也在大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2017年,国家药监局先后发布了医疗器械审批注册文件及解读文件27个,至当年11月22日,国家药监局共10批公示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涉及产品64个;进入优先审批的也达到了9个。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受卫健委委托,公布了三批优秀国产设备遴选,已有408年产品入选,目前第四批又已经启动。
 
  全国数以千计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创业园区,很多也都将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等列为重点扶持的项目。
 
  可以说,医疗器械当前的创业潮,必定是绝无仅有的,这有政府的引导,有市场的驱动,有从业者的主动。
 
  医疗器械创业4大准备
 
  作为一个创业者,笔者深有体会。创业看上去很美,但路上可谓“九死一生”,最终能活下来的,能不能走远,还是一个未知数。
 
  笔者认为,要在医疗器械圈创业,需做好4项准备。
 
  一定细分领域。医疗器械行业三大块:设备、耗材、试剂。三大块之下,还有更为细小的门类。哪些是正在上升的市场,能够在市场爆发前进入的?
 
  影像设备门槛很高,没钱没技术的就不要来了。
 
  高端耗材,没技术的玩不起;低值耗材,低水平重复严重,但介入门槛低,有渠道的可以玩得转。
 
  免疫诊断逐渐淘汰,化学发光来了,但分子诊断可能代表未来;诊疗场景看,POCT也是未来大趋势。
 
  家用医疗器械,完全不同的操作思路,拥有渠道、终端至关重要。
 
  要进入哪个领域,建议先对行业整体有个大概了解,寻找出可能介入的数个领域,再重点深入研究这些领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一个有前景、有优势、有把握的领域切入,切勿盲目。
 
  二定市场路线。医院市场,可能是很多人最熟悉的,做起来也是轻车熟路。医院以外,还有出口市场、家用市场,这两块基本上也都是人所皆知。在此,就不展开了。熟知的,直接干就行,无需多虑。
 
  除上述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主要就是各种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病理中心、血透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都是正处于变革期的市场,变革意味着机遇,可能蕴藏着一些机会。
 
  三建人才团队。合伙人至关重要,一定要价值观相同的,宁缺勿滥,不可将就。如果没合适的,还不如自己干。合伙前,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但要看其现在,还要了解其过去。一个品牌不好的合伙人,未来可能将你送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组建运营团队则一定要量力而行,按需配置,略有富余,能力绝对不是第一位。笔者在医疗器械圈亲眼目睹几个看来起“很豪华”的创业团队,但最后却都崩分离析了。有些人既想拿着高工资、要着高股份,还不想为项目全身心付出,完全是缺乏创业精神,主要出资人(核心创业者)最后都很惨,事没做成,血本无归。
 
  很多人在跨国械企、国内大公司干过,确实也干出了不错的业绩,但只有一部分人明白,这是成熟的、多部门共同配合、大公司平台形象共同带来的结果,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功劳。但一部分人总归结为自身的实力,这样的创业伙伴,是很危险的。
 
  因为原来在大公司,一个人干好一件事就行,进入了一个创业公司后,一个却要干10件事,又缺乏了系统化的支持,缺乏了大平台的光环,还能将产品打进医院吗?还能让医生接受你的产品吗?这都是一个很大的悬念。
 
  四做资金筹划。资金,无疑是创业中最绕不开的事。全部当家ALL IN、拿着一个商业计划书就融资,或者量力而行以最小资本启动,都没有错。
 
  医疗器械创业门槛并不太高,做大项目、小项目都有可能成功,需要的资金也是可大可小。笔者建议,早期的投入最好是要有自己的钱。不花自己的钱,就不够珍惜,容易导致经营风险,创业更难以成功。
 
  对创业者,在资金有限情况下,每月就拿点生活费就行,或者不拿工资。将有限的费用多投入到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股东的眼光绝不能盯着工资不放,应当放得更长远一些。
 
  如果保守型的,在模式未验证、未成型前,愿意选择小本启动,一旦模式基本成型,则加大资本投入,为吸引人才,不惜开出比同行高出不少的薪酬,从而尽量稳固自身优势。
 
  笔者特别反对那种对项目把握性并不大,只是将商业计划书写得很漂亮,就敢来拿投资人的钱做试验场的创业者,太精了;也反对那些本来不太需要钱,但却经不起投资人的诱惑,最终拿了投资的创业者,太傻了。
 
  创业路上,等你来,期待你能走得更久。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