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价值/利润是检验企业效能的指标,是经营绩效唯一可能的检验方式。
——彼得·德鲁克
传统观念中,当问及什么是企业时,人们的回答通常是:“一个创造利润的组织,其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谋求自我利益的极大化。”
然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却认为这个答案不仅错误,而且答非所问。在德鲁克看来:“利润不是企业和企业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经营的限制性因素。利润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企业活动与决策的原因,而是检验企业效能的指标,利润动机以及衍生而来的”利润最大化理论,和企业的功能、目的以及企业管理的内容都毫无关系。”
这表明股东价值或者利润只是企业经营绩效唯一可能的检验方式,并不是组织的价值原点。
那到底何为组织真正的价值原点呢?
德鲁克认为:“利润不是企业的目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当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换为财富,把物品转化为商品。由此可以得出:组织价值的原点也就是出发点是用户价值而非利润。利润只是结果而非原因。
从股东价值/利润到用户价值,是价值认知的回归,同样也是海尔的一个颠覆。物联网时代,海尔大规模定制平台搭建了一个让用户定义产品的机制和平台,真正让用户成为产品创新的核心。
当用户以一种共同设计产品、创造产品的心态参与进来,我们就实现了产品研发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就是让用户定义产品。从单纯的卖货到现在能与用户零距离接触,必然使产品发生巨大变化。
例如:
两年前,故宫淘宝的粉丝给海尔提意见,说能不能出一款迷你冰箱叫「冷宫」,这样我对吃的剩饭剩菜都可以说「给朕打入冷宫」。结果七天之内「冷宫」冰箱就真的做出来了。
而最近,海尔又根据用户需求,推出了全球首款家用洗鞋机,解决了几十亿人的洗鞋难题。
通过与用户交互,可以拎在手上的空调、挂在墙上的洗衣机、三角形的冰箱、四分区的洗衣机……这些在很多家电企业看来,天马行空、千奇百怪的想法,都在海尔平台上成为了现实产品。
而当我们更多的关注用户价值,关注交互关系,通过创造更多的关系,更稳固的关系,自然而然也就会创造更多价值。
用户是企业的基础,并维系着企业的存亡。企业的宗旨,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用户。只有聚焦用户价值,回归真正的组织价值原点,满足用户的需求,社会才会将创造财富的资源交付给企业,企业才能创造更多价值。
END
有价值的用户和没有价值的用户
2017年8月22日摄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村
“中文网站圈里面最没价值的两群用户莫过于豆瓣和AcFun的用户群:一边拿爱绑架网站运营者,一边固步自封疯狂喷新人。”新浪CEO王高飞因为在转发一篇贬损AcFun的文章时,引用了文章中的这段话,引来了豆瓣用户的列队围观和各种冷嘲热讽。
引起较大范围转发传播的一篇文章,是刘阳子写的《微博你说得对,豆瓣用户就是没有任何价值》,他将豆瓣用户比作“精神上的英国人”——对外联合王国,内部四分五裂;都有个偶尔发言的名义上的统治者,但只是吉祥物;内部充满各种阶级分层和隐秘鄙视链;只有当他们共同面对法国人时,发现还是对(那些烦人的)同胞才有认同感。
豆瓣用户Urbino做了三张自黑的“丧”图
有一点似乎没有争议,那就是想从豆瓣用户身上赚钱太难,不但难,这些人还特事儿,特难伺候。他们要么就太感性,看什么都觉得浅薄,要么太理性,看什么都觉得不值。用生意人的语言概括,就是豆瓣用户缺乏商业价值,简称没有价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互联网最喜欢的用户,是“三低人群”,即低学历、低年龄、低收入人群。2015年,中国社科院曾经发布过一份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该报告显示,“三低人群”是当前我国微博用户的主力军。在微博的全部用户中,高中以下学历的用户占七成,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用户占90.07%,其中近三分之一为无收入群体。对微博来说,这些没什么钱的用户,反倒是它的最有价值的用户。
这像是一个悖论,越是没钱人的钱越好赚。从三低人群身上赚钱的,也不止是微博,可以说绝大部分用户付费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从当年的SP的各种抢钱服务,到彩铃,到网络游戏……一部中国互联网史,几乎就是对三低人群的割韭菜史,理论界称之为“得屌丝者得天下”。
即使不从三低人群身上直接赚钱,企业也更容易从他们身上榨取价值。当年,史玉柱把游戏用户分为“人民币玩家”和“免费玩家”,后者本质上是游戏提供给前者的服务之一,用来让前者虐、让前者爽。对史玉柱来说,人民币玩家和免费玩家,都具有商业价值。
人们说,如果你使用一个免费的在线服务,那么你就不是客户,而是产品本身,你一定会被以某种方式卖给出钱的人。选择三低人群作为产品,企业的综合成本最低,投资回报率最高,因为“三低”的背后,是社会阅历、知识储备、信息素养、辨别能力等各方面的欠缺和不足。不但互联网公司喜欢三低人群,其实大多数骗子也都喜欢将诈骗目标锁定在是非分辨能力不足的人群身上。
我无意否定互联网公司对三低人群的服务,我认为这些服务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有问题的是这些企业已成惯性的价值判断。由于他们无法提供可以让另一些人群满足的服务,这些人群就成了他们眼中“没有价值”的用户,这才是最荒谬的事情。
腾讯前CTO张志东曾经和我说,京东的服务能力很强,效率很高,但骨子里的那些小农观念总是让你很难受。比方说它总爱用一些一两块钱的小恩小惠小折扣,来骚扰它的忠实用户,总是以为每个用户都渴望薅羊毛,却从来无意去了解每个用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差异。对另一些用户来说,时间远比京东的小恩小惠值钱。京东用来吸引它眼中的有价值用户的手段,恰恰把另一些有价值用户推到了门外。
前些日子,有个记者问了我几个有关豆瓣的问题,其中就提到了豆瓣用户的价值问题,她大约认同“没有价值”的说法。我问她如何定义“价值”,如果一个人读了比别的人更多的书,看了比别人更多的电影,参加了比别人更多的音乐节,仅仅因为他不刷微博,不玩游戏,不在淘宝上砍价,他就成了没有价值的用户?你真的觉得自己比这些没有价值的用户更有价值?
很多时候,企业赚不到这些人的钱,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价值,而是因为企业没有能力。没有价值只是用来掩盖企业能力不足的一个借口而已。